如何增长智慧

阅读与思考

智慧是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。阅读可以较快的增长见识,但是有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。
第一,书籍都是作者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,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现实,所以实际上每一本书都不可以完全相信、结合现实的思考是必须的。思考要抛下书本,当你面对书本的时候,思维难以跳出;只有抛下书本,思绪才可以飘扬,才能够与你的大脑中的各种其他知识、经历联系起来。第二,书籍一定带有作者的烙印,和作者的意识范围与立场、身份息息相关,不可能完全客观,所以为了避免被作者的观念影响,最好从侧面读书,比如说从历史中读社会、从小说中读心理、从幽默中读思维……从侧面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事实可能更加客观。第三,世界上的书籍,大多数是内向者、或者有发言权的人写出来的,还有很多很多人的思想没有留下来,比如焚书坑儒,所以如果你不去实践中体会,就无法体会到贩夫走卒的想法。第四,研究证实,语言本身给人的思维有极其深远的影响,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思维有不同的特点,所以读点外语书籍是必须的。

与不同的人打交道

经常迫使自己主动搭讪陌生人,去尝试着打开另外一个世界,会意外地了解到很多有趣、新鲜甚至匪夷所思的故事,大大促进了我们对社会规则的深入了解。你真的会发现世界上“人各有智”,自己也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。在工作当中,也可以适当地跨行业工作。跨行业工作能够让你了解社会多个行业的内幕,了解社会更加全面,顺利与各种行业打交道。

包容的心态

世界上的对与错、黑与白往往是很难区分的,所以要以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各种人的内心。哪怕某些人违过法、犯过罪,也不可以小觑。至少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疯狂过,触碰过这个社会的边界,对这个世界比我们更了解。所以,我认为那些能够游离于社会黑白两道的人,也具有大智慧,我们也有向他们学习的必要。一个人的心智是有限的,有包容的心,才会善于运用集体的智慧。

现实中的冰与火—评《琅琊榜》

看了《冰与火的碰撞——评<琅琊榜>》,似乎大家都耽于主人公的霁月清风、麒麟之才,于是打算把以前看这部剧的感想写下来。
“麒麟之才”,“得之可得天下”,这些措辞都是剧情的渲染。按照剧情的设定,主人公智计无双,算无遗策,终于得偿所愿、沉冤得雪。看完之后,免不了总有些人唏嘘嗟叹,心生膜拜。
那么请再仔细想想,梅长苏为什么能成功?他的智慧,有哪些地方只是剧情的强行设定,有哪些地方真正值得我们学习?
梅长苏成功的首个因素,就是家世。他原本就出生在将相之家,如果没有梅岭之役,他一定会顺风顺水地成为一代杰出将领,保家卫国,功盖天下。因为他的出身,所以他对宫廷里的一切,包括人物性格、制度规范、历史渊源,都了如指掌。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掌握这些情报对他的策划十分有利。如果见识不够,就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,扰乱计划,失败也是必然。也因为他的出身,见多识广,几经磨练,才能够做到“猝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”。

第二个因素是强大的关系网,也是更重要的因素。他的情人是掌握军事力量、坐镇一方的郡主,他的兄弟是掌握宫廷禁军、武功卓绝的大统领,他的江左盟笼络着各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,他的姨母是皇帝宠信的枕边人,靖王本人其实在心里也常常把他当做兄弟林殊。他的势力网,以及基于此势力网建立的情报网,几乎都是无孔不入,上至皇帝,下至江湖,朝野内外无不触及。再看看他的对手,无论是太子还是誉王,实力都要远逊于他。在实力原本就不对等的情况下,所谓的智谋只是表面现象(况且有些谋略并不严谨)。那么他凭借什么能够建立这样强大的关系网呢? 答案很简单,剧情就是这样设定的。
谋略的实施,常常只适用于对等的实力关系中。因为谋略的实施,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和财力,不光是调动自己的资源,还要牵制对方的力量。如果实力不济、资源无法调配,当然就达不到目的;其次,如果计划败露给对方留下口实,极有可能遭到碾压式的打击,这就是灭顶之灾。有实力做后盾,才有施展谋略的机会和资本。比如诸葛亮,如果不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哪有机会成为智慧的化身呢?

第三个才是主人公本人的智慧,也是剧情极力渲染的因素。除去谋略这个表面现象,梅长苏的智慧,择其要者,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。
对靖王隐瞒真正身份。他能对蒙挚和郡主表露真实身份,为什么不能对靖王坦白呢? 这么做是基于梅长苏对局势的掌握:靖王身份显赫,又是性情中人,而且是己方阵营的代表势力,是众多耳目的焦点所在,对他泄露真实身份,就一定会向更多的人泄露身份。有时候我们要对别人隐藏真实信息,未必是因为信不过对方,而是因为对方的周围、对方所处的环境有许多不可控因素。
让当朝皇帝自己翻案。让当朝皇帝翻案,或者是让靖王翻案,都能昭雪沉冤,看似两可。如果是让靖王翻案,那么是出于靖王和林殊的感情,还是出于对梅长苏扶他上位的感谢,这些都会成为人们的疑点和话题。如果让当朝皇帝来翻案,那么大家的结论就是,那桩冤案确实是冤案。在模棱两可的选择中做正确地选择,这常常就是智慧的体现。
设想所有的可能,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。这一点也是谋略的重点所在:所有可能性都要考虑到,一切意外都有预案。这种思维特质,能够看得高,想得深,有良好的大局观,本来就只有少数人具备。这一点在主人公的营救行动中,有明言指出,有周密部署。
此外,为达到目的,明白必须得牺牲掉一些人,是一种理性;能够看透人心的向背,识别出哪些人能够被笼络;有良好的说服技巧,直指对方要害…… 这些也都是智慧的体现,都是值得学习的。

怎样理性地讨论问题?

“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,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”!这是同人于野引自某经典论文的话。

分歧产生的原因,很大部分是人性决定的。争论就像个无形的战场,任何人发表话题之后,都会期待着被关注、被评论。评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,可以是毫无体系、毫无根据的随口说说,而且“评论”的本性决定了评论的绝大部分是批判,因为批判更能表现出自己观点的优越性,才能确认自己评论资格的存在。也正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批判,所以常常只有批判、缺乏分析和解释。

那么,如何才能理性地讨论一个问题呢?

1.实事求是

论据是支持论点的基础,如果论据都不能达成一致,必然会导致分歧,那么就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。要找到双方都认可的事实,有时候也是很难的,因为人性都是“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”;为了赢得这场争论,甚至会忽视对方呈现的事实。偏听偏信、道听途说的现象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,不可能每件事都去查明真相,更别说难辨真假的流言蜚语了。

​所以如果有心要做个理性的人,首先就要区分对方(或者是作者)提出的论据中哪些是事实、哪些是观点;对于事实,首先就是要尽量查阅和判断事实的真相。

2.就事论事

某群友曾经想否定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,他提出的理由就是“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民族,为什么要得到文明不足2000年民族的肯定”“中国人用汉字的时候,欧洲还没有文字”。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能用文明悠久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吗?这两者没有直接关系,不能用某一方面的弱点来否定其他方面。

就算是史学家吕思勉也缺乏理性的一面。在他的《中国通史》中,说“汉武帝大约是个多血质的人,一生行事,全凭一时感情冲动;安能有深谋远虑,豫割嬖爱”; “孙权自始便要想做皇帝,则更不过是一种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;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,使战祸延长了七十二年”;“中宗是个昏庸之主”….. 在他的书中,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按性格来推究行为、凭道德来判断能力的主观看法。性格不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,道德与能力更无直接关系。所谓的学者,不就事论事,反而到处贴标签,以某方面的短板来否定一个人、进而否定他做的一切事情,怎么能让读者信服?

“你跟他讲法律,他跟你说政策;你跟他说政策,他跟你谈民意;你跟他谈民意,他跟你讲国情……”这是网上的段子,也是避实就虚、非理性讨论的写照。理性讨论的基本要点,就是在紧紧抓住讨论的中心,不偏题;讨论A的时候,就紧紧地围绕A讨论,不要攻击对方在B方面的弱点!

3.推理而不推测

在数理化这些硬科学领域,能通过严格的推理证明的领域,通常不存在分歧,比如一定可以由“A->B”推理出“非B->非A”;而在人文社科领域,很难有严格的推理论证,所以必然存在大量的分歧和争论。

根据性格来推测行为,或者根据道德来推测能力,实质上都是按照概率来推测某人下一步的行为。根据一个人的性格、立场、客观环境等因素,能推测其下一步的行为的概率,我们不能因为他出现某行为的概率最大,就认为他一定会做出该行为。因而,也就不能以此为论据,来支撑某个论点。这种推测方式,可以作为个人心得,但是因为缺乏严谨的论证,难以说服他人; 而纯粹的个人心得,说出来就会成为一种偏见!

读历史书时就能发现很多史实并不明确,各种书各执一词。即使是确定无疑的史实,其背后的原因、当事人的动机、其面临的客观环境,我们不可尽知。我们并不比古人更聪明,也没有当事人身临其境的体会,因此不可轻易推测当事人的对错。

读者从书中得到的启示,有很大分歧属于正常现象。如果拿出来讨论,则必然会导致争论。在不理性的环境中,这些争论未必使道理越辩越明,但一定会使争辩的双方越来越极端,即支持观点A的一方会更强烈的支持A,支持B的一方会更强烈地支持B,不论A和B对错与否。如果分歧必然存在,那就没必要争论。如果一定要争个是非,那就要细细地想想,拿出来的理由能不能成为一个理由!

权力的起源

你的老板凭什么能支配你?答案不难想到–钱。
权力的源头就是财富。 权力的来源有两种,一种是直接掌握财富,一种是被财富所有者授权。 财富可以概括为一切人们都热切需求却很稀缺的资源,也包含美色。 资本必然诞生权力,因为大众都对资本趋之若鹜,就像兔子的本性需要萝卜一样。那么,资本的掌握者必然拥有对那些渴望资本的人的支配权。所以,资本与权力必然会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同盟。用资本孵化权力,用权力维护资本。
下至一个家庭,上至一个国家,都是一样的。国家的权力,如果没有税收的支撑,那就处于崩溃的边缘。

话语中的思维习惯

思维的准确性和严密性,体现在对理论、策略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把握。要学会分析,首先要学会说“假如”“假设”“如果”等词。思维的严密性也体现在这里,“如果某某前提条件成立……”这样的话语可以让你更加充分、严密、准确的分析。
第二个就是辨别抽象词语和具体词语。抽象词语比具体词语覆盖范围更加广阔周密。例如“联络”与“打电话”两个词语不仅仅只是含义的不同而已,使用“联络”的人显然考虑到了“打电话”之外的很多方法,思考范围更广,而后者更具体更务实。
当一个人的话语或者文章中有大量下面这些词句时,足以表明其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:
“不严格地讲,……”,“大部分情况下,……”,“除非……”,“除去…的考虑,……”,“客观地讲,……”,“准确地说,……”,“从…的角度看,……”“就…而言,……”,“在…的环境下,…”,“完全……”,“往往……”,“一般……”
另外一些词句也可以显示其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:
“一方面,…另一方面…”,“第一,…第二,…”,“理论上…事实上…”,“微观上…宏观上…”,“形式上…本质上…”
这些只是小小的案例,如果深入发掘,还会有更多发现。作用不止于此。如果能够在平时的对话和写作中运用这些词句,会强迫你自己做进一步思考,从而提高思维能力。
但是有这些还不够。我主观上猜想,思维的严密性加强了,灵活性就差了;逻辑性强力,创造性就差了;深刻性强了,发散性就差了……那么在思考的时候,切记要多问自己“为什么一定要这样?”这样可以帮你跳出原来的思维圈子,重新来过,重新整理,也许会有新的发现。